本報訊 (記者 姚麗萍)今年,本市食品藥品檢驗機構已建立“不合格檢品風險報告制度”,為監管部門風險評估和預警提供依據。昨天下午,記者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獲悉,目前本市已遴選20家社會檢測機構,承擔全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暸望和食品監督抽查任務。
  目前,本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覆蓋17個區縣,超過400個固定採樣點,涵蓋了食品流通、餐飲服務和食品生產環節以及本市85%以上的食品供應渠道;每年開展30多個大類食品、300多項食品污染物指標的風險監測,監測食品1萬多件,獲得近20萬項次監測結果。
  根據風險高低和消費量大小,本市將監測食品分為3類,Ⅰ類食品每月監測1次,Ⅱ類每季度監測1次,Ⅲ類每半年監測1次。其中,Ⅰ類食品與市民關係密切,每日必須消費或消費量大,比如糧食,鮮蛋,牛奶;Ⅱ類食品市民經常消費或消費量中等,比如鹹蛋、巧克力、味精等;Ⅲ類食品市民消費量相對較低,比如蜂蜜、辣椒醬等。2011年、2012年,本市風險監測總體合格率為94%、93%,其中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糧食、植物油、乳製品、嬰幼兒食品、調味品等食品合格率均在99%以上。
  今年,市食藥監局向社會公開遴選了20家檢驗監測機構,納入合同實驗室管理。檢驗機構作為國家認定資質的實驗室,不僅要註重檢測結果,更要從監管角度分析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。依據“不合格檢品報告的風險評估機制”,凡委托檢驗中檢出區域性、普遍性、危及健康安全問題的不合格結果,食品檢驗機構必須及時報告監管部門,防範風險發生。  (原標題:20家檢測機構嚴把“入口關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t17dtcs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